搞原子弹先从油漆工干起
全球涂料网讯: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这首歌正是描写海晏县金银滩大草原上的故事。而在王菁珩他们抵达二二一厂的1961年,居住在这里的1715户农牧民已经迁出,这里已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王菁珩回忆说,他们抵达时,整个基地有4个工区,承担18个厂区的建设任务。1960年开始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来的30多位毕业生,分配在四工区劳动锻炼。“我被分到了油漆工队,另外3名同学分到了瓦工队和钢筋队。”
首要工作 修建轻便导轨路基、上山砍柴
王菁珩清楚地记得当时住的窑洞的模样:用泥土夯实的围墙,用红柳条、油毛毡、泥巴糊成的半圆顶棚。低头走进去,中间空荡荡只有一个无法取暖的小火炉,东西墙上一扇小小的玻璃窗,窑洞里很是阴暗。
在厂区建设初期,基地所有的砖、石都是从西安运来的,后来才在海晏县城进入银滩的马路西边建起了窑厂,烧制红砖,修建轻便导轨以便进行运输。王菁珩这些大学毕业生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加修建轻便导轨路基。
王菁珩跟着一个来自上海的油漆工师傅学习刷油漆,当时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一干就是一天。有时候白天还要走两个小时去山里砍柴,每天砍30斤柴交到工区。一天下来,浑身就跟散架了似的。
到了晚上,每个人床头点一盏小油灯,写家信,看书,每当饥肠辘辘时,大家就躺在床上聊天,分散饥饿感,享受精神上的会餐。话题也是天南海北,毫无拘束。
这年冬天,全国范围的大饥饿迅速蔓延着,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基地干部每月的口粮定量是24斤,还要节约1斤支援灾区。每月两钱油,几乎没有副食品供应。像王菁珩所在的四工区,因为是建筑工区,粮食的定量高一些,油漆工每月30斤。
“由于渴望吃上一顿饱餐,有的年轻人一拿回面粉,就做了手擀面条或面疙瘩,猛吃一顿撑得肠胃难忍,不得不送到窑厂的临时医院治疗。”王菁珩说,由于缺乏营养,基地90%以上的职工得了浮肿病,指甲盖都凹了下去。
王菁珩告诉记者,从大学毕业时起一直到去了二二一厂参与创业建设,他和同学始终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单位到底是干什么的,只模糊地知道是参与核工业国防建设。在二二一厂期间,这种严苛的保密性原则贯穿于厂区的角角落落。
从1961年报到,王菁珩直到1963年初被调到代号为102的核材料关键车间筹备组,才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原子弹等核武器联系在一起。
核心车间 进入102车间近距离接触核材料
原子弹研制工作是融科研、设计、制造、建设、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工业体系,最重要的是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和核材料生产。当时的二二一厂,汇集了一批如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世界一流的核物理科学家。而核材料的生产就是王菁珩后来在102车间所做的工作。
王菁珩介绍说,在我国核工业创业初期,苏联的援助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终止了“国防新技术协议”,婉言拒绝提供原子弹模型和图纸资料,撤走核工业系统的233名苏联专家。当时的领导提出,以苏联背信弃义的1959年6月,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596”,激励大家造出中国的“争气弹”。
王菁珩坦言,去了102车间筹备组,就意味着正式参与到了“596工程”中,这就要求要近距离接触铀、钚等放射性核材料。当时在二二一厂,对核材料了解的人甚少,有人说接触核材料会造成终生不育。厂里的图书资料很少,王菁珩找到主管技术的专家,专家和他拉家常,告诉他放射线的防护等知识:“控制在一定剂量,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不会终生不育的”。
放下了心理包袱,王菁珩在这个二二一厂的关键核心车间,夜以继日和大家集中精力钻研业务,经过几个月奋战,进行了200多次试验,在1963年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所用的中子源材料。
1963年12月,整体缩小尺寸的爆轰试验成功和高浓铀核装料的获得,标志着原子弹的主要技术难关已经突破。
“1963年6月6日,在6厂区610工号,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中子试验,除核材料铀-235用的是代用品外,其余全为真品,是对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加工制造、测试手段及试验队伍的全面考验。”王菁珩一直平淡的语气中突然充满了兴奋:“那天的试验圆满成功,为第一个原子弹成功爆炸奠定了基础,中央专委特意发来了贺电,庆祝冷试验成功。”
此后,二二一厂又相继圆满完成了原子弹总装和无线电引控系统的联试。一个个安全、稳定、可靠、保响的原子弹装置的预演产品、备品、正式产品在总装联试后,被分解装箱整装待发。
爆炸成功 罗布泊的那声开天辟地的巨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二二一厂派出了第九作业队,下属7个工作分队,1个现场技术领导小组。在厂领导和专家的带领下,首次核试验装置596-1于1964年8月5日从二二一厂起运,备品596-2则于8月20日起运,向位于新疆罗布泊的爆炸试验基地进发。
根据中央指示,专列定为一级专列,在运输途中,采取了严密的安全保卫和保密措施—
核弹头专列沿途到站后的警卫,按照国家最高元首警卫;
专列所经沿线由公安警戒,到两省交界,由两省公安厅长押运过境交接;
铁路沿线检车用的铁锤一律换成铜锤,以免产生火花;
机车所用的煤都用筛子筛过,防止混入雷管之类的爆炸物;
专列经过时,沿途横跨铁路上的高压线全部暂停供电……
如此,产品安全运抵乌鲁木齐车站,并连夜运至乌鲁木齐机场,由改装后的伊尔-12飞机运抵距离爆心只有50公里的开屏机场,最后通过直升机送到爆心— 701铁塔下。铀-235部件和中子源专列到达西宁后,用经保温改装后的伊尔-14飞机经兰州、酒泉飞到开屏,在铁塔下的半地下的装配车间进行总装,后用卷扬机吊至102米高的铁塔上。
核装置放在铁塔十四层的活动盖板上(距地面100米)。试验开始时,铁路、公路、航空全部中断。596-2备品专列在乌鲁木齐待命。
1964年10月16日15:00,随着一声巨响,滚滚向上的蘑菇云升起在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圆满成功。在现场的二二一厂第九作业队欢呼雀跃,抒发着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民族豪情。
而此时的二二一厂,就像暴风中的暴风眼,安谧、宁静,没有号外,没有庆功会。第一颗原子弹,从研制到具体的爆炸时间和地点都是绝密。爆炸成功后,除了少部分人知情外,基地的大部分单位和职工,并不知道原子弹装置是从这里研制、总装出厂的。王菁珩介绍,他虽此前有所察觉,但也是从后来的报纸上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氢弹的研制任务马上提上日程。1966年5月9日,含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原子弹试验成功,为氢弹理论设计获取了重要依据。12月28日,氢弹原理装置试验获得成功。1967年2月12日,在二二一厂召开的科研生产会议上,确定赶在法国前进行氢弹空爆试验。
1967年6月5日,二二一厂承担研制的氢弹总装、联试完成。6月17日,携带氢弹的轰-6甲飞机飞到靶心上空,准确打开弹舱抛出弹体,一颗33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爆炸成功。赶在法国前面,中国成为第4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来源:全球涂料网)(更多资讯请登录:全球涂料网 http://www.soutuliao.com/)
热点资讯
|
|